拓扑惹埃、侠侣以磁
0. 编按
这里的两项工作,一项是讨论怎么能将磁斯格明子做得很小,一项是看范德华二维异质结的近邻效应到底有多强。问题都是好问题,但总有那脑瓜灵动、物理感觉灵敏的量子材料人们,运用其巧手绝技,然后看看效果如何。
The bags consist of three vortex-like lumps, which are the skyrmions inside the bag. Credit: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
https://phys.org/news/2019-04-skyrmions-storage.html
1. 斯格明子若尘埃 (拓扑惹埃)
Squeezing the periodicity of Néel-type magnetic modulations by enhanced Dzyaloshinskii-Moriya interaction of 4d electrons
Ádám Butykai, Korbinian Geirhos, Dávid Szaller, László F. Kiss, László Balogh, Maria Azhar, Markus Garst, Lisa DeBeer-Schmitt, Takeshi Waki, Yoshikazu Tabata, Hiroyuki Nakamura, István Kézsmárki & Sándor Bordács
npj Quantum Materials volume 7, Article number: 26 (2022)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35-022-00432-y
一个好的材料,既要性能符合更高、更快、更强的高端要求,又要稳定、长寿、环境友好。可做到这些的材料不能说没有,但定是凤毛麟角。正因为如此,物理人才会趋之若鹜,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塔尖价值:以己才智之最,贪求自然之最。
在量子材料的大家庭中,最能体现这一价值观的,大概应该是自旋电子学了。现代磁学和自旋电子学,似乎将材料磁性那点东西折腾得清清楚楚、仔仔细细,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效益,成为当今数字文明的重要支撑之一。其实,从电磁学角度看,电荷相互作用比自旋相互作用那不知道要强几百倍,但今天,磁性应用与电性应用一样广泛而遍及万水千山。不过,这还不够,因为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在那里:以己才智之最,贪求自然之最。
自旋电子学的一个贪求,就是信息存储的极致化。当我们在不断通过“牺牲”磁存储单元的尺寸和稳定性,以追求更高、更快、更强时,基于畴壁运动而实现读写的技术已到瓶颈,驱动畴壁的电流所引起的焦耳热可能足够将存储器本身烧毁。因此,才有了一些新的探索:垂直磁记录、反铁磁、斯格明子。。。其中后两者,正在物理人的三尺书台上辗转反侧!目前,反铁磁自旋电子学还存在一些基本问题未能很好认识,而斯格明子可作为信息存储处理的载体则已经众所周知。
其实,跟当下的铁磁畴比较,斯格明子即便是一个拓扑非平庸的“粒子”,也存在若干问题。例如,目前没有多少证据显示斯格明子稳定性超过类似大小的铁磁畴,操控手段和可用性能也还没有达到应用所需。即便就密度而言,实验室所展示的斯格明子,也还没有做到既可密集产生和湮灭,输出信号也没有展示足够灵敏度,虽然前景很好!
这些问题,实际上还不是当下所关注的。当下最关注的问题可能有两个:(1) 斯格明子到底能多小?(2) 斯格明子存在的温度窗口到底有多宽?这两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,替代当下磁记录材料的期望可能就不高。
首先,斯格明子到底能多小?按照唯象理论所包括的哈密顿作用项,形成斯格明子应包含 Heisenberg 相互作用、DM 相互作用、磁晶各向异性。后两项比重越大,能够得到的斯格明子尺寸就有可能越小 (不是说必定越小)。实际上,后两项都来自自旋 - 轨道耦合 SOC,因此 SOC 就成为斯格明子物理的重要元素。过去的很多工作都有讨论,虽然斯格明子的尺寸在严格意义上与 SOC 大小并非有明确的对应关系,但统计意义上,SOC 越强,得到斯格明子的尺寸可能越小。这是第一个指引!
其次,很有意思的是,斯格明子是一个介观准粒子,包含了数十个乃至数百个自旋,形成组合体。因此,热力学上,斯格明子的稳定形成和切换,需要热涨落辅助。这很像经典磁有序相变过程中涡旋 - 反涡旋产生的 K - T 相变。也就是说,斯格明子这个拓扑非平庸的东西千好万好,也还是如涡旋 - 反涡旋一般,存活的区域不够宽。所谓昙花一现,随温度偏离磁相变越远,斯格明子也可能灰飞烟灭。这是第二个指引!
当下斯格明子的研究有一个重要方向,便是寻找既有很强 SOC、又很容易形成斯格明子而非其它非共线自旋结构的新材料。
提升 SOC 的指引实际上早就有了,譬如教科书告诉我们过渡金属 4d / 5d 离子的 SOC 比 3d 离子大。但是很奇怪,过往的那些斯格明子体系大多都是 3d 化合物,如 V / Mn / Fe / Co/ Cu 等化合物,4d / 5d 的 Mo / Ru / W / Ir 等离子化合物很少触及。Ising 乃外行一枚,没弄明白诸如田明亮 / 杜海峰、江万军、王文洪 / 侯志鹏等国内高手 (很多强手,抱歉不能一一列举) 和 Tokura、Fert、Onose、张西祥等海外高人 (也很多) 都较少 touched 4d / 5d 化合物。一个可能性是,后者的磁相变温度可能太低,这些强手懒得去理睬它们了^_^。当然,我瞎猜的!
最近,《npj QM》的确发表了一篇此类文章。来自匈牙利、德国、奥地利、美国、日本的一个大合作团队 (看文章作者那么长,即可预料),主要作者是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的 Sándor Bordács 教授,开展了 4d 极性磁体 GaMo4S8 中 Neel 型斯格明子的探索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SOC 强,不过是产生细小和高密度斯格明子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已,能不能真的实现斯格明子对其它非共线自旋序的“优势霸权”,那是百里挑一的可能性。因此,挑选出 GaMo4S8,也是披荆斩棘的结果。
他们的手段也是长枪大炮:全域小角中子散射和其它磁性测量技术,配合理论计算。的确,有如下特征:
(1) 磁相变温度很低,Tc 大概是 20 K 左右,因此斯格明子的形成温度也很低。
(2) 斯格明子可以 Tc 以下整个温区都存在,而没有在远离 Tc 后即灰飞烟灭。
(3) 观测到的斯格明子最小尺寸可以小到 10 nm 甚至更小,而且可以周期性密集排列,形成超高密度斯格明子点阵。
这些结果,因为那个 Tc ~20 K 的低温,从应用角度看显然是大打折扣。但如上三条,的确展示了一个 4d 硫化物体系在原理上的进步。这一点,很多前人的研究都纠结了很久,大概也是此文的一些价值所在。不过,Ising 管见,整体上看,这一工作的 impacting 不够高,也许只能算是《npj QM》所刊发的平常文章之一。
雷打不动的结尾:Ising 是外行,如若理解错了,敬请谅解。各位有兴趣,请前往御览原文。原文链接: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35-022-00432-y
(a) Tomographic SANS image measured at 12 K in GaV4S8 and (b) its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. (c)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gnetic wave-vectors observed at 2 K in GaMo4S8 and (d) its schematic view (关注波矢数值的大小)。
2. 二维更比三维亲 (侠侣以磁)
Two-dimensional ferromagnetism detected by proximity-coupled quantum Hall effect of graphene
Tuan Khanh Chau, Sung Ju Hong, Haeyong Kang & Dongseok Suh
npj Quantum Materials volume 7, Article number: 27 (2022)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35-022-00435-9
量子材料研究的各种尺度 (空间、时间、能量等) 正在不断拓展,使得量子材料的功能响应也在不断拓展。关注这种响应,首先是关注宏观外场,如电、磁、光、热、力和化学场,等等。虽然薄膜异质结物理最初并非以关注界面的功能响应为目标而开展,但凝聚态物理很快将其拓展到功界面处的能响应,即异质结界面耦合也是一种外场,只是这是一类局域外场。
由此,异质结物理越来越关注界面耦合的作用、关注界面耦合本身反过来对两侧组元的影响。这一进程,形成了所谓“界面即器件”的理念,虽然有点言过其实!这种耦合,可以是全方位的,但除了晶格共格或者半共格导致的影响外,两个组元各自的物理性质对对方的影响,即所谓近邻效应 proximity effect,正喧嚣尘上、很是拉风。这个效应,能够赋予一个组元原本没有的性质和功能,因此给了材料人任意设计新型材料的机会,可谓美事一桩!这个效应,也可能对对方形成实质性的侵害,导致对方的功能丧失。Ising 有个一起合作的年轻人就很独到,也曾经看到这个弊端 (黄枭坤等,PRB 100, 235445 (2019))。
当然,这种近邻效应,本质上随时空都会快速衰减,因此即便是界面耦合,也只能在界面附近局域起作用,除非是强力激发而引起整个异质结构的共振。这一理念,在薄膜异质结和超晶格物理和材料中延续多年,成就了功能材料中条条大道通罗马之一条。
不过,2D 材料兴起,给了这条罗马偏道以显著拓宽的机会。既然是 2D,那就不存在时空衰减的问题,异质结的两个组元本身就是界面。因此,2D 异质结界面耦合和近邻效应,可能是自然界最强的,无出其右。既然如此,2D 材料兴起之日,就是量子材料人追逐 2D 近邻效应之时,特别是当下的 2D 材料主体都是层间以 van der Waals 力结合为主。从这个意义上,界面处化学键耦合估计就是说说,而近邻效应就“山中无老虎 (键耦合)、猴子称霸王 (近邻效应)”了。妙哉!
石墨烯与 2D 铁磁体 Cr2Ge2Te6 (CGT) 组成二维结侣。
果然,就有那脑瓜灵动、物理感觉灵敏的量子材料人们,运用其巧手绝技,或撕扯、或剥离、或生长、或转移、或转动而魔角,总之他们能够很熟练地将不同的 2D 材料堆叠在一起,做成 2D 异质结,然后看看其近邻效应如何。
来自韩国的成均馆大学 (Sungkyunkwan University) 的 Dongseok Suh 教授课题组,与来自 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和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的团队合作,成功制备了 2D 铁磁 Cr2Ge2Te6 (CGT) / 石墨烯 graphene 异质结,并在石墨烯上加工成型 FET 结构,以便在栅极电压作用下研究石墨烯的输运行为。他们的目标有两个:(1) CGT 磁性对石墨烯的输运行为有什么作用;(2) 石墨烯能不能作为2D磁性的传感器?
很显然,这两个问题不是无中生有,而是很有价值的。
先说 (2),如果真的是磁性 monolayer,即便再强磁矩如 Fe 离子磁矩,这个 monolayer 的磁性也是可以估算出来的。但是,当下最灵敏的 SQUID 能测量出来么?如果不能,因为“料”太少了。有什么其它招数?石墨烯就是好邻居,因为它的输运对 everything 都足够敏感,对近邻磁性就更惊天动地了。
再说 (1),石墨烯的 Dirac 电子结构特征,赋予其众多功能。现在有了个磁性近邻,那引起电荷转移、自旋注入、关联耦合的可能性均存在。不用说,这也是利好消息。
果然如此,Dongseok Suh 他们,展示了石墨烯输运行为的测量结果,包括量子霍尔效应对近邻磁性的依赖关系。特别是,在 CGT 磁相变附近,这些输运行为会有敏感变化。整个研究工作思路直接、清晰明了、毫无拖沓。也因此,无须 Ising 占用各位时间!
雷打不动的结尾:Ising 是外行,如若理解错了,敬请谅解。各位有兴趣,请前往御览原文。原文链接: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35-022-00435-9
https://thebetterparent.com/2019/10/creating-2d-heterostructures-for-future-electronics/
蝶恋花·收藏春
摄取风光千万户
才绕身边,幕幕诗情赋
终究往来三月误,从今罢了藏文簿
便是前方多苦楚
明月萦怀,再把梅兰顾
如要与君春共度,时间反演途中住
备注:
(1) 编者 Ising,任职南京大学物理学院,兼职《npj Quantum Materials》编辑。
(2) 文底图片乃是玄武湖的初春!您看到了,“如要与君春共度,时间反演途中住”,这是磁性这一对称性的味道。
(3) 封面图片来自 http://www.bio1000.com/news/201811/011583.html,展示了 vdW 二维材料发展潜力。
精选文章
欢迎订阅 npj Quantum Materials 的 Email Alerts
点击 https://idp.nature.com/register/natureuser 完成免费订阅